一、前言 企業間電子商務市場的規模,大約是零售性電子商務市場的五倍大。 1998年企業間電子商務市場的經濟規模達到美金430億元,預計到公元2003年時,市場規模將達到美金1兆3000億元,約合新台幣43兆元。平均每年約成長一倍。對台灣這個以出口為導向、內需市場又不是很大的國家而言,企業間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更是重要。但發展的方向、資源的取得與配置、風險的降低等,都應仔細評估。
二、產業的選擇
到底網際網路會將產業帶向供應鏈模式?還是會取代原有的供應體系呢?這跟產業特性有相當大的關連,現有供應體系會逐步被網路取代的產業,一般具有下列特性:
產品品項多:品項愈多採買者愈需要網路的協助,來做出採購的決定。所以,網路愈有競爭力。
供應商數目多:供應商如果屈指可數,採購人員便可能直接到供應商的網站一一查詢比較,不大可能被某個網站所取代。供應商數目多則採購人員所省下來的時間也多,愈會傾向於到貨色齊全的網站採購。單一供應商的網站,即便再好也很難獨自去行銷。
品質能保證:品質必須有保證,採購人員才可能放心的在網站上採購。因為,一旦出了差錯,採購人員可能會失去他的工作。
價格有優勢:價格對企業採購者而言還是最大的誘因,一般而言,網路的管銷成本較低,所以在價格上都有一定的優勢。但價格優勢若不夠明顯,可能會被出貨時間等因素所抵銷掉。
供貨穩定準時:零庫存已是大多數企業營運的方式,買主多數無法等待太長的時間才取得貨物。所以,網路直銷業者,供貨若不能滿足企業買主在時間上的要求,就不可能取代現有的供應體系,因為現有供應體系一般都有庫存。以生化實驗原料和電腦產業來比,生化實驗原料的供貨一般較不具時效性,電腦業則一般需要隔天送達,所以要以網路直銷體系來取代原有供應體系,生化原料產業較電腦業的機會大。
買主會用電腦:有些產業雖然擁有上述的大多數特性,看似很適合以網路來取代原有通路,但如果該產業的買主大多都不上網,那麼投入的時間就還要再評估一下。等一、二年後該產業的買主開始上網之後再投入,也許還來得及。
三、系統建置與整合
電子商務的興起超乎大家想像的快,教育界也沒有預警,所以發生了人才荒。三十歲以上的工程師少有人學過網站設計,市場需求超越學校所能供給,能獨當一面者更是如麟毛鳳角,所以最佳的選擇是把工程外包出去給專業的網路代工公司。
以全球首屈一指的網路硬體公司 Cisco為例,該公司雖不乏懂網路的工程師,但該公司還是把工程外包出去。結果,該公司現在有75%的訂單來自網路,比原本預期的還高。
再以 RadNet公司為例,該公司決定採用網路來營業時,內部技術部門的評估是需要三年半來完成系統的建置,結果外包出去之後,提前兩年完成,費用也只需三分之一。
外包的好處還不僅只於此,由於大部分的代工公司都有機房與專線,可以幫客戶維護網站,所以,網路直銷公司不但不必投資硬體設備,連網路工程師都不必僱用。未來也比較沒有人員流動所帶來的問題。
當然,擁有技術的專業網路代工公司,通常也希望與電子商務同步成長。所以,也有一些代工公司報價是以成交筆數或金額來計費。這種方式,網路公司也更樂意去把網站設計與維護的工作做的更好,是一種雙贏的方式。
四、網站建構服務
國內目前提供資料庫網站代工服務的公司愈來愈多,包括:亞洲上線、三慧、英特連等。這些公司都有資料庫、搜尋引擎等技術,可以快速的為客戶建置大型網站,費用則視網站複雜度與系統需求而定。以亞洲上線為貿易公司 Taiwanpu.com建的電子訂購系統為例,該網站擁有搜尋引擎、分類查詢、遠端線上更新商品庫、依對象分級分量自動報價、訂單管理系統、網站轉光碟等功能,建置時間約一個月,費用約四十萬元,還包含了人員的教育訓練與網路行銷諮詢。在套裝化軟體方面,目前以IBM的NetCommerce和亞洲上線的TOP.EOS系統銷售的較好。對企業要進入電子商務市場,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起點。
五、結語
企業要進入電子商務市場,技術並不是主要的障礙,只要找到適當的代工者,網站建置的投資並不大,行銷才是成敗的關鍵。網路行銷的方式與傳統商業模式並不大相同,找到有創意、瞭解網路特性的經理人,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(作者藍信彰現任NII電子商務協盟指導委員) |